东台咀科汽车维修投资有限公司

資訊

陳全世:2016電動汽車或迎增量緩沖年

發布時間: 2015-12-14 09:59:42    來源: 能源評論
字體:

[摘要]補貼繼續,公交車“削油補電”的政策調整,充電設施建設加速……在一波又一波利好消息的激勵下,電動汽車生產、消費大環境逐步形成,電動汽車產業乘東風而起,發展勢頭日盛。

 

  補貼繼續,公交車“削油補電”的政策調整,充電設施建設加速……在一波又一波利好消息的激勵下,電動汽車生產、消費大環境逐步形成,電動汽車產業乘東風而起,發展勢頭日盛。

  在這種形勢下,眾多車企先后加大了對電動汽車投資力度,很多非汽車企業也正在為進入這一產業積極備戰。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勢頭日盛。

  然而,在政策利好推動電動汽車市場快速擴容的同時,技術短板所引發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預計這些問題將最終拖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速度,讓電動汽車產銷量在2016年迎來增長緩沖年。

  快速增長的隱憂

  進入2015年,有關電動汽車的負面消息開始見諸報端。深圳、廈門等地電動汽車起火事件讓人們開始關注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問題;??谑须妱映鲎廛嚪钦Mq偓F象則讓先前的推廣政策陷于尷尬。

  一邊是如火如荼的宣傳與推廣,一邊是隨著銷售量的增加不斷暴露的問題與困惑,最終反映出,產業快速擴張背后是關鍵技術的缺位。

  在當前的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中,更多的企業熱衷于開展整車項目,對于關鍵零部件與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很不夠,導致在整車集成、輕量化、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讓電動汽車的安全可靠性、系統效率堪憂。

  以動力電池為例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技術瑕疵。電池是電動汽車最關鍵零部件之一,之前曾有國內電池廠與寶馬公司簽訂電池供應合同,正式生產之前寶馬公司提出的技術要求竟然達到900頁之多,可見電池生產是一個多么復雜的過程。然而國內車企對電池的認識卻遠遠不夠。在材料選取方面,正極材料應該用磷酸鐵鋰、錳酸鋰還是三元材料,石墨烯到底能不能用在負極材料上?在成組技術路線上,應該使用激光焊接還是螺栓聯接?熱管理到底應該如何操作?種種問題不一而足。這些本應該在整車生產前就明確的技術,很多車企甚至都沒有考慮過,而是直接選擇向國外廠商采購。

  因為車輛本身存在技術瑕疵,市場上銷售的電動汽車良莠不齊。進入2016年,社會上運行的電動汽車數量將迅速增加至30萬輛左右,這些汽車很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問題。這些問題將引導人們在喧囂之后認真的評估與反思,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將呈下降趨勢。因此可以預見,2016年很可能迎來汽車產銷量的增長低谷。

  緩沖年的作為

  作為交通工具,汽車要滿足四個要求:安全、快捷、舒適、經濟。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遇到了首要的安全問題,適當降低發展速度并非壞事。新事物在往前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一些問題,對于這一點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重要的是不能對這些問題不聞不問,否則整個產業就可能折戟。

  首先應該認識到,發展電動汽車依然是中國汽車產業趕超歐美車企的一個機遇。對于傳統汽車生產而言,能否掌握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核心技術是保持行業領先的標志,而在這方面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和歐美車企存在著較大差距,而且很難實現趕超。相比較而言,研發電動汽車相對簡單,一是因為零部件較少,二是核心零部件研發方面中國車企與歐美車企的差距并不大。只要中國自主品牌能夠致力于核心技術研發,還存在趕超歐美車企業可能。

  擁有了這種信念,在接下來的緩沖期,中國自主品牌電動汽車生產企業要做的就該是調整發展方向與方式,抓緊時間培養起專業的研發團隊和正向的研發能力,投入精力、財力與時間去研究、歸納、判斷,把缺失的核心技術補回來,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技術引領。

  同時,應該盡快建立并完善電動汽車檢測評估體系。到2016年,累計會有3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路上跑,這些車輛的技術狀況和水平差異較大,經過幾年使用后,必須像燃油車一樣得到應有的重新檢測和認證,確定其技術狀況。通過車輛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才能確保這30萬輛電動汽車的正常運營,避免發生嚴重事故造成負面影響。

  類似的檢測評估不僅政府要做,電動汽車生產企業也要做。企業作為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一定要樹立起對社會和公眾負責任的形象,樹立質量安全責任意識。有能力企業應保證對自己生產的電動汽車像傳統汽車一樣進行年檢,對產品的動力性能進行抽檢。

  有一句話叫作“你要進入世界杯踢足球,一定要和強手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練出本事,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這個道理同樣適用。在產業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不光要向內挖潛,也要向外尋求動力,即鼓勵競爭者加入。首先在國內方面,鼓勵一些非車企加入,它們的優勢一是管理團隊年輕、敢想敢做,第二有資金,三是有成功做企業的經驗,把它們拉入到電動汽車產業可以形成“鯰魚效應”。在國際方面,中國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把國際車企放進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自主品牌的發展潛力,沒有必要杞人憂天地害怕“狼”來了會把“羊”吃掉。

更多推薦

專家專欄

企業專題

熱門文章

展會沙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