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咀科汽车维修投资有限公司

資訊

可穿戴癥結在哪里?電池、功能、生態很重要

發布時間: 2014-09-30 11:56:57    來源: 雷鋒網
字體:

[摘要]為什么這些有著漂亮外形、提供了豐富功能的智能設備,即便以百十塊的低價銷售仍然無法獲得消費市場的認可?可穿戴產品用戶黏性差的癥結究竟何在?

  提到智能可穿戴設備,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這些產品。然而隨后呢?恐怕就是“玩具”、“用幾天就不用了”這些印象了吧——為什么這些有著漂亮外形、提供了豐富功能的智能設備,即便以百十塊的低價銷售仍然無法獲得消費市場的認可?可穿戴產品用戶黏性差的癥結究竟何在?
  “本人同時負責可穿戴和醫療兩大市場,通過對眾多可穿戴終端廠商的接觸和了解,發現很多客戶(終端商)尤其是初創公司,他們推出的產品都是‘finish’的,但不是‘accomplish’的。”何申靖表示:“這些產品提供了如心率、氣壓、加速度等測量功能,但沒有仔細想過這些監測功能本身對用戶而言具備哪些價值?事實上,目前來看,有更多的服務沒有被涉及到。”
  確實,對用戶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穿戴產品能監測其生理體征,而是基于這些監測,能夠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意見。或者至少,針對這些監測本身,市場上確實存在廣泛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剛需。在主題為“一切為了客戶體驗”的演講中,何申靖舉了一個例子:“請大家打開各種購物網站,看看有沒有一款手環、手表等類似產品是支持體溫檢測的。至少我之前沒有發現。為什么這么簡單且實用的功能沒有人做呢?可穿戴產品不同于形態已經相對固定的手機,它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思考,用戶到底要什么,我們到底應該提供怎樣的功能。”
  “傳感器遠不只可以用在手表、手環上,應該是從頭到腳,甚至包括貓狗等等。”何申靖認為,可穿戴產品的形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生產者應該放飛思想,大膽探索滿足用戶需求的應用和產品形式。“某公司在11月的高交會上會展示一款3D打印手表的參考設計,我們也看到電子皮膚、智能織物等產品被定義出來。”
  作為一家元器件和模塊供應商,某公司需要對可穿戴市場做出分析,用以作為其產品和技術發展的指導方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何申靖具體介紹了某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的用于可穿戴產品的多種技術,現整理如下,希望能給終端廠商作以參考。
  傳感器方面,針對前述體溫檢測,某公司有柔性體溫檢測的方案。該方案采用柔性的熱敏電阻,通過篩選可以提供0.1℃精度的熱敏電阻。目前一家智能眼鏡公司把它放在耳后,因為耳后溫度在醫療中可以使用,日本也有手表公司用其測量手背溫度。由于其柔性結構,設計時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其他如檢測應力的薄膜傳感器、絕對血壓傳感器、超聲波陶瓷(測距)等都在開發之中。
  電源管理方面,某公司有2個方向:電池和能量采集。電池方向柔性電池已經開發成功,以18*100*0.4mm的體積實現了240mAh的電量,能量密度達到傳統鋰電池的1.5倍,且可靠性非常高,250℃溫箱測試2天電量損失在2%以下,剪斷后僅電量等比例減小。另有和英特爾合作為可穿戴設備(5w以下)開發的無線充電技術,在10cm距離實現了70%的充電效率;能量采集方向,與國內一家設備巨頭合作開發了基于熱能的自發電技術,一天內來自于人體的熱能采集可供1w的led燈使用2小時。
  無線模塊方面,有WiFi&藍牙的COMBO模塊,正在開發低功耗WIFI技術,另有MESHBLE技術實現類似于Zigbee的多點互聯,但開發難度大大低于Zigbee,被視為在智能家居領域和物聯網領域有望替代Zigbee和WIFI的互聯技術方案。
  綜上可以看出,某公司研發的技術和產品都瞄準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不論是柔性電池、無線充電還是體溫檢測以及在智能家居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多點互聯技術MESHBLE都是如此。作為終端商的可穿戴企業,也應該從用戶需求和體驗的角度來開發產品,當然正如何申靖所說,“所有人都試圖給你答案,但沒有人教你如何思考”,作為元器件供應商,“某公司對終端產品的理解也不一定能夠完全貼合最終用戶的感受”,對用戶需求和產品創新的揣摩,還需要可穿戴廠商自行揣摩。
 

更多推薦

專家專欄

企業專題

熱門文章

展會沙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