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咀科汽车维修投资有限公司

資訊

硅谷政策有力 造電動汽車理想國

發布時間: 2014-07-24 09:08:19    來源: 新浪網
字體:

[摘要]早在2008年,美國CNET網編輯Stefanie Olsen曾預言,硅谷將成為電動汽車的“新底特律”。6年過去了,硅谷已經成為環保汽車的“萬國博覽會”,同時也成為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風向標。

  早在2008年,美國CNET網編輯Stefanie Olsen曾預言,硅谷將成為電動汽車的“新底特律”。6年過去了,硅谷已經成為環保汽車的“萬國博覽會”,同時也成為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風向標。
  硅谷電動汽車很火爆
  6月上旬,日經商務周刊的記者大西孝弘在硅谷做了幾個調查:
  他于當地時間17點半都18點半之間,在硅谷通往舊金山的高速公路的人行天橋上進行了定點觀測,結果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看到了64輛日產聆風(Leaf)、28輛特斯拉[微博]Model S和37輛普銳斯。
  他走訪了日產在硅谷的4S店,銷售員不無自豪地表示:“多的時候一個月能賣出70臺聆風。”他白天在Google山景城總部認真地數了數,兩個停車場停了17輛聆風、3輛插電式普銳斯、3輛Model S、3輛福特福克斯電動版和3輛菲亞特500e,而充電樁也被占得滿滿的。
  日本汽車媒體對硅谷感興趣的原因是,7月8日,舊金山灣區多個縣(在美國縣比市大)、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召開了聯合發布會,宣布啟動全美最大規模的電動汽車政府采購計劃。
  這份價值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01.9萬元)的訂單其實已經“名花有主”——被福特(??怂闺妱影妫┖腿债a(聆風)兩家企業收入囊中。訂單雖然不大,但灣區政府人士表示,“這只是個開始,我們將摸索政府采購電動車的模式。”
  而今年早些時候,《圣荷西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疾呼:“硅谷‘程序民工’快要為爭奪充電接口打起來了!”原來,軟件公司SAP的16個充電樁完全不足以應付來勢洶洶的61名擁有電動車的員工,“是的,員工為了充電產生了矛盾,一點都沒有紳士風度。如果你充電超過30分鐘,就會接到電話‘喂,伙計,你是不是該把車挪出來了?’”
  硅谷人民為什么喜歡電動車?
  截至2013年底,美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已突破12萬輛,其中超過四分之一分布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和波特蘭五座城市,而其中就有兩座(洛杉磯、舊金山)位于加利福尼亞。如果把加州看做美國新能源(18.57, 0.00, 0.00%)汽車發展的“領頭羊”的話,那硅谷就是當之無愧的“急先鋒”。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加州歷屆州長及政府(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前州長阿諾·施瓦辛格)都對環境保護問題格外重視,對環保和電動汽車的立法、補貼、企業貸款等各方面都保持著十分開明(甚至有些激進)的態度。
  加州在電動汽車與混合動力車(含插電式混動車)的推廣上,制定了非常細化的目標和執行的措施,包括:
 ?。?)強制要求進入該州的汽車制造商必須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目前是總銷售量的2%),例如日產賣一輛聆風可以賺到3個信用額度,特斯拉賣一臺Mobel S獲得的額度則高達7個。而購買一個標準單位的信用額度并不便宜,售價大約在5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間。對于那些無法滿足配額的廠商,就必須向特斯拉這類生產電動車的企業購買“綠色汽車信用”額度,否則(例如買不到足夠配額)將遭到罰款甚至禁售的處罰。
  隨著配額不斷攀高(2015年比例將提高到15%)、紐約等11個州也將追隨加州的立法“腳步”,歐洲汽車巨頭(特別是豪華車)倍感壓力,紛紛加快了電動汽車上市的腳步。
 ?。?)加州政府簽署了六部關于推動電動車銷售的法案,其中對向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2500美元的補貼及稅收減免的法案,甚至簽了2023年。
  在政府出資建設了超過1700多個公共充電站、6.8萬個充電樁的同時,加州政府還鼓勵私人經營充電站,以及加油站改裝成油電混合加油充電站、加氫站,并提供相應的補貼。
  更為重要的是,由硅谷向舊金山灣區輻射,當地的科技圈、娛樂圈明星都非常樂于購買并使用環保汽車。而1997年底上市的普銳斯也正是從這里吹響了“進攻”的號角,并大獲成功。
  為了刺激更多普通消費者“出手”,加州最早(2001年)允許單人駕駛混動車和電動車使用高速公路上的“共乘車道”(即HOV lanes,類似國內的公交專用道,只允許2人或2人以上車輛通行,違者將被罰款271美元),許多人坦言當年買普銳斯就為了這個。
  不過,到2017年,混合動力車將享受不到這個優惠,這將迫使豐田、福特等公司不得不開始銷售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當然,豐田更喜歡超前一步,所以2015年將開始主打燃料電池汽車。
  順便一提,比亞迪(47.70, 0.00, 0.00%)也憑借獲得長灘市10臺K9電動大巴訂單的契機,在蘭開斯特動工建設鋰電池及大巴工廠,為中國企業爭得了一線“出場”機會。

更多推薦

專家專欄

企業專題

熱門文章

展會沙龍

󰀗返回頂端